食用菌研究员陈为平(右)在讲解赤松茸种植知识。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10月17日,入秋的银川市被降温的寒意包围。而位于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的欣荣和食用菌有限公司种植基地,工人们繁忙的身影让这里显得格外热闹。
“现在,正是食用菌长势最好的时候。最近几天,基地每天的香菇产量都在2000到3000公斤呢。”公司总经理张金河说。如今,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改良,食用菌种植成了村里的主要产业,村民也能在家门口的企业工作,收入有了保障。
“多亏福建院士们的指导和帮助,现在,公司种植的香菇质量好、产量高,经济效益自然就好了。”张金河道出了产业发展的关键。
2011年,欣荣村成立合作社,通过考察,开始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。2014年,村子成立欣荣和食用菌有限公司,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引进黑木耳、香菇种植技术,经历了引种、实验及推广三个阶段后,食用菌种植产业在这里渐渐扎下了根。
食用菌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,关键在于质量和产量。但让大家纳闷的是,前期运行顺利的产业,却无法在质量和产量上与引进地云和县达到一致。
张金河和技术员前后多次研究分析,都没有找到答案。
随着食用菌种植产业一步步推进,张金河焦急不已,怎样才能实现质量产量双提升?
2018年9月,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期间,通过自治区科协和银川市科协的“牵线搭桥”,食用菌研究员曾辉和陈为平来到了种植基地。
了解了公司的技术困惑,两位研究员对大棚生产情况作了详细研究,不久便找出问题的症结:培养食用菌的保水膜配比不合理!
经过仔细分析计算,两位研究员将最优配比数值提供给了张金河。
“当时真的特别激动,感觉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,产业发展更有希望了!”张金河说。
公司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调整保水膜配比,并进行了第一批试种。4个月后,改良配比保水膜后的香菇长势喜人,与之前的产品相比,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明显提升。
“以前,香菇经常出现形状不规则、个头比较小的情况,经过专家的指导,问题都解决了。”张金河说,以前,一个菌棒一次的产量在0.5到0.6公斤,经过改良,现在的产量能达到0.7到0.8公斤。张金河跟记者算了笔账,一年100多万棒香菇通过增产增效,经济效益提升近百万元。
惊喜接踵而至,院士专家还帮助村民“变废为宝”,让新荣村的食用菌产业向前迈了一大步。
“以前,村里的秸秆和感染的废菌棒只能通过焚烧处理,由于烟雾大、污染环境,目前,这种处置方式已经被禁止。怎样处理这些东西,就成了老大难。”张金河说。
曾辉、陈为平在调研过程中,教授村民利用秸秆和感染的废菌棒作为赤松茸的培养料,既解决了赤松茸的肥料,又解决了处置废料的难题。
“公司和福建的院士专家已建立了合作关系,有了他们的指导和帮助,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。”张金河说。(记者 马越)